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2023-2027)
来源: 贵阳市公安局 发布时间: 2024-01-02 14:59:02 【字体: 】前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省安委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十四五”贵州省道路交通安全规划》、《贵阳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等要求,制定本次规划。
此次规划旨在通过开展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顶层设计,从安全视角评估分析贵阳贵安道路交通管理现状、问题及面临挑战,立足实际,提出科学合理的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目标,制定贵阳贵安交通安全发展对策与具体措施,为打造现代化的道路交通安全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出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促进“平安贵阳贵安”建设当好先行者。
本次规划范围为贵阳市“六区三县一市”以及贵安新区直管区,规划年限为2023-2027年。
目录
一、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战略
(四)规划目标
三、主要内容
(一)道路交通安全依法治理能力提升
(二)道路交通安全要素源头治理提升
(三)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提升
(四)道路交通设施安全保障水平提升
(五)道路交通安全科技支撑能力提升
(六)全民道路交通安全文明意识提升
(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提升
(八)道路交通安全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九)道路交通事故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队伍保障
(三)加强经费保障
(四)加强考核评估
正文
一、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贵阳贵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交通建设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道路运输服务水平与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交通管理能力明显加强。截止2022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12.96万辆,机动车驾驶人275.17万人,较2017年分别增长42.89%、54.17%,千人机动车保有量达263辆;通车里程超过21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43公里,城市道路6561公里,农村道路1259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还建成组组通道路3000余公里。
总体来看,近年来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发展呈现诸多亮点:
一是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持续修订。多部门齐抓共管,制定《贵阳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贵阳市校车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暂行)》、《贵阳市道路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设置导则》、《贵阳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能够指导相关部门及行业有效开展工作。
二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级政府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落实,成立市、区两级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专班,印发《贵阳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施管理机制改革,推动夜间勤务、机关警力下沉,部分区县实施“交所合一、交巡合一”,有效缓解一线警力不足问题。
三是交通执法能力不断提升。以预防和减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风险防控,持续开展“减量控大”、“百日行动”等专项行动,严查严处重点违法行为,对易肇事交通违法行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动勤务模式;强化高速公路“一路n方”联动,共同织密全天候巡逻管控网,推动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平稳有序发展。
四是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大力推进国省干道提质改造、“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完善约4180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制定《贵阳贵安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工作考核细则(试行)》;并通过《贵阳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正式明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由公安交通主管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管养由“分”变“合”。
五是交通安全宣传有序推进。持续围绕酒、醉驾查处、“三车”治理、铁腕治堵等业务,学生、老年人等易受害群体,危险品、大客车驾驶人等肇事违法高发群体开展道路安全培训,仅2020-2022年开展各类交通安全宣传教育3600余次,累计受教育百万余人;与贵阳日报集团合作建立融媒宣传阵地,与贵州日报搭建网络舆情监控合作阵地,推动了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了警媒融合发展、网上网下协同的“中央厨房”。
六是事故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多部门联合开展“百点治理”、“百日行动”等工作,对辖区城市道路、国省道及农村道路持续进行“地毯式”的排查,实行“痕迹式”、“销号式”管理;将“农村赶集、红白喜事、民族节庆、民俗活动”等重要信息及时录入贵州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监管云平台,实现风险研判与预警,推动形成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格局;以贵州省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服务云平台为抓手,深化重点车辆企业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两客一危”企业的风险管控责任;针对辖区内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开展“一点一策”治理,通过片区交通组织优化、警力驻点等措施提高重点人群出行安全。
七是科技应用水平逐步提高。重点车辆视频监控、北斗定位广泛应用推广,完成公交车辆“可燃气体探测报警仪”、发动机“自动灭火装置”等主动安全设备全面安装;与手机地图导航商合作,将“红绿灯倒计时”、占道施工等道路交通信息及时推送,引导居民出行更有序、更安全;建成贵阳市智慧交通平台,对交通总体态势动态监测,实现重点区域大客流疏解、交通事件应急响应联动指挥。
八是警医联动能力提升。贵阳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警医合作做好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的通知》,建立健全警医联动长效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交通安全事故应急联动反应能力,确保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提高急重症患者的救治率,交通事故24小时死亡率与7日死亡率分别下降17%、10%。
近五年来,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共发生较大事故14起,重大事故1起,整体呈稳步下降趋势。2022年贵阳贵安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较2017年下降40.03%。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贵阳贵安正处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时期,肩负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是全面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加速改革创新,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奋力当好全省现代化建设“领头羊”的重要阶段。伴随发展的契机,一些老问题尚未完全化解,新风险又不断显现,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着诸多新形势、新需求、新问题。
道路交通管理对象体量日益增大,安全管理任务繁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规模扩大,贵阳贵安道路交通需求旺盛,人、车、路等要素快速增长,交通安全管理呈现量多、面广、难度大的特征,且存在执法人员补充滞后、专业人才不足,工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预计到2027年,贵阳贵安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超过350万,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300万辆,公路通车里程也将进一步增长,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过800公里。新时期,需要统筹好道路交通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农村交通安全治理困难。因自然条件及经济因素制约,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突出,贵阳贵安虽已实现“村村通”,但未能“路路安”:一是农村区域较广,仅靠道路安全管理部门与交通综合运输执法部门难以实现监管同时覆盖;二是部门间协作不到位,实际工作中部门间缺乏对接机制,对于隐患的认定标准不统一;三是农村交通工具总体安全性能不高,人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不足;四是老年人、学生等重点人群仍存在出行难、出行不便问题;五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结合区域出行习惯、出行方式向城市靠拢,但道路设施配套未能及时完善。
道路安全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一是规划设计层面对交通安全的考虑相对不足,部分线路的设计受地形约束,运用平纵面的线形指标标准较低,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步”落实不到位,对驾驶员的容错不足;二是部分国省道存在道路安全设施不健全,“穿村过镇”路段城镇化改造滞后;三是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缺失较多,隐患治理资金难落实、缺口较大;四是城市非机动车道网络建设滞后,与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不匹配;五是城市核心区立体过街无障碍率偏低,外围部分干道缺少人行过街通道。
交通新业态涌现,交通安全防控形势复杂。当前网约车、共享出行、快递外卖、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业态快速发展,在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仍存在相关法规规章不完善、监管责任不明确、监管能力不足、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成为了道路交通安全的潜在隐患点。
新时期对交通应急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应急管理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受贵阳贵安特殊地理地貌及气候特征影响,对应急管理工作需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道路交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强化交通应急能力建设,做到“早准备、早预警、早行动、早处置”,强化各类风险预防与应对,促进跨部门信息沟通联动、一体化应急指挥、常态化运力保障、专业应急力量与社会应急力量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的交通应急体系。
与此同时,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一些深层次、长期性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法规规章已明确的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抓手或操作困难,导致落地性不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仍以“事后整治”为主,“事前预防”能力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尚未健全,部门联合监管、整治有待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文明意识仍有待提升,交通安全未形成社会共识;社会共建共治尚未达到较高水平,群体力量未得到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健全细化,整治资金存在缺口等。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和省委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减少事故、保护生命,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制度机制、健全责任体系、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科技引领,切实提高现代交通治理能力和整体安全水平,努力从根本上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解决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全力防范化解道路交通重大安全风险,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防控较大交通事故,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谋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道路交通发展与安全工作,运用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以补短板、强弱项、提效率为重点,将安全理念贯穿道路交通各领域、各环节。
——坚持协同共治。立足贵阳贵安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交通信用、市场调控、科技支撑、文化宣传等多种手段,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共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坚持科技赋能。坚持科技驱动,探索新技术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应用,助力交通安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交通安全治理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坚持依法治理。贯彻落实交通法律法规规章,加强重点行业标准建设,形成“贵阳贵安”体系,强化联合执法,持续提升执法效能。
——坚持源头防控。完善监管机制,强化道路运输行业、重点场所源头风险防控,加强人、车、路、企隐患排查机制与技术支撑,从源头就筑牢道路安全防线。
(三)发展战略
高位统筹,安全优先。将“安全”置于城市交通发展目标的首位,制定详实的交通发展方案,并定期总结和迭代更新。
精准执法,分类教育。通过精准执法,约束和消除超速超载、酒驾/醉驾、闯红灯等高频严重违法行为;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特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并依据事故多发的时间、区域、群体、违法类型,开展交通安全分类教育以及源头宣传。
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倡导“人本位”设计理念,巩固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在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环境。
设施改善,对症下药。道路设施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引入安全理念,避免重复现存的设计安全缺陷,并长期开展已建道路设施安全针对性评估与改善。
重点行业,源头管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
数据共享,科技赋能。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强安,发挥数据资源要素价值,促进交通安全大数据开放共享,赋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有序管理,协调联动。注重交通安全实效管理,加强部门联动,推动压实责任,以高效协同的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来引领道路交通治理工作。
公众参与,互动反馈。倡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参与交通安全公益活动,充分发挥交通安全志愿者作用,有策略性地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公众对改善交通安全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四)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7年,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显著改善。基本形成“体制机制引领、部门协同共治、基础设施完善、主体责任压实、科技应用支撑、本质安全改善、安全知识普及、社会共同参与、应急救援高效”的现代化道路交通安全体系,推动交通安全治理模式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促进道路交通向高质量发展,使人民出行安全感明显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在西南区域达到领先水平,为“强省会”行动提供有力支撑,以实际行动擦亮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名片。
具体目标:
事故低发。在机动车、驾驶人、公路通车里程和公路运输量大幅增长的环境下,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持续下降,较大道路交通事故有效压降,杜绝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设施建设。道路安全设施更加规范完善,通行环境更友好、更安全。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不断完善,通车里程超过800公里,实现全市90%乡镇30分钟内畅达高速;普通国省道进一步畅通,有条件的普通国省道“穿村过镇”路段向城市道路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大力创建“四好农村路”,补齐农村道路短板,力争实现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100%,并实施不少于500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消除高风险路段的“光板路”,县、乡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到位;打通城市“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规范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构建“慢行友好”环境,新建立体过街通道无障碍设施配置率达100%,逐步改造已建立体过街设施,并加快有条件区域和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非机动车出行需求。
科技赋能。研究融合各部门多源高质量底层交通安全相关数据的资源池标准化建设,打造交通安全专题数据库;加快道路前端感知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基础数据采集与监测能力,实现重点交叉口、场站交通监控设备覆盖率、联网率100%;推动在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精准执法、宣传教育、信用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为交通安全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鼓励客货运企业在运输车辆中应用盲区感应、辅助驾驶等新科技;积极推进“贵安新区车路协同示范区”建设,加快智能网联与无人驾驶的应用与落地。
意识提升。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守法意识、规则意识显著增强,汽车驾驶人和前排乘车人安全带使用率达到95%以上,后排达到80%以上;摩托车骑行人员头盔佩戴率达到95%以上,电动自行车骑行人员头盔佩戴率达到90%以上;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100%。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阵地覆盖面扩大,争取每个区(市、县)至少建成1个交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行政村探索“四个一”配置(一名宣传员、一个宣传橱窗、一个宣传资料架、一批宣传品)。
社会共治。健全社区、村组管理,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提高基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与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保险、救援、医疗、清障等行业自身资源优势和重要作用,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社会责任。建立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行业需求引领、有效分工协作、科技创新支撑的新格局,成立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实验室。结合贵安大数据中心战略,加快交通安全大数据挖掘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产品供给水平,促进交通安全产业培育发展。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培育交通安全志愿者服务组织,提高志愿者在交通秩序维持、安全引导方面的参与度。
专栏1 2023-2027年道路交通安全主要指标 | ||||
总体目标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发展目标 |
指标 属性 |
事故 |
1 |
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 |
2027年相较2020年下降20% |
预期性 |
2 |
较大道路交通事故起数 |
2027年相较2020年下降25% |
预期性 | |
3 |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起数 |
2023-2027年期间重特大事故总数相较2018-2022年下降30%左右 |
预期性 | |
设施 |
4 |
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 |
到2027年累计实施至少500公里 |
预期性 |
5 |
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 |
100% |
预期性 | |
6 |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率 |
≥98% |
预期性 | |
7 |
新、改建立体过街设施无障碍设置率 |
100% |
预期性 | |
8 |
重要节点交通监控设备覆盖率、联网率 |
100% |
预期性 | |
文明 |
9 |
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头盔佩戴率 |
2027年摩托车骑乘人员头盔佩戴率达95%以上,电动自行车骑行人员佩戴率达到90%以上 |
预期性 |
10 |
汽车安全带使用率 |
2027年汽车驾驶人和前排乘车人安全带使用率达到95%以上,后排达到80%以上。 |
预期性 | |
11 |
城市主干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守法率 |
≥98% |
预期性 | |
12 |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 |
100% |
预期性 | |
应急 救援 |
13 |
一般灾害公路应急抢通时间 |
≤20小时 |
预期性 |
14 |
农村地区交通应急响应时间 |
≤1小时 |
预期性 |
注:2022年由于疫情原因,导致贵阳贵安多项指标异常,不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因此以2020年作为对比。
注:第1、2、3、9、10项指标参考了《“十四五”贵州省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第6、11项指标参考了《贵州省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工程》;第12项指标参考了《贵州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第13、14项指标参考了《贵州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实施纲要》
三、主要内容
(一)道路交通安全依法治理能力提升
1、贯彻落实交通法律法规规章
探索车辆维修行业、网约车、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等重点行业新技术交通安全管理方法,细化相应管理规范。开展贵阳贵安占道施工交通疏解全流程工作指引研究,规范占道施工行为,指导建设单位编制占道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保障占道施工科学合理进行,最大限度还路于民,保障交通畅通安全。
2、提高道路交通执法力度与力量
深化行人上高速路、横穿道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酒后驾驶、无牌无证驾驶、闯红灯等事故高频严重违法行为治理。加强精准执法能力建设,一方面是通过持续开展交通安全大数据建设与深度挖掘工作,精准识别事故重大、多发违法行为类型与对应高发人群、空间及时间,形成重点执法库,另一方面可总结市民举报、交警日常巡逻管理中上报的信息及线索,灵活监管,进而支撑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制定勤务计划,提高执法效率。强化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两客一危一货一校”、巡游出租车和面包车等整治专项行动。适当增加执法编制,补强交通违法、道路运输执法力量。加强执法盲区摸排,提高非现场执法设施覆盖,探索可穿戴式、便携式执法管控、无人机空中执法等新型装备应用。
(二)道路交通安全要素源头治理提升
1、重点行业源头管理
强化行政检查系统管理,构建道路运输源头监管体系,利用安全隐患、整改治理、交通事故、违章违法、信用、保险、金融等多维数据,对行业、企业、车辆、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画像分析,识别重点风险监测对象薄弱环节,为安全隐患治理提供重点排查目标。深化重点运输企业风险评估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辖区运输企业检查,强化通报曝光、组织约谈、联合惩戒等措施,督促限期整改,对于风险隐患拒不整改的,严格落实停业整顿、关闭取缔、从重处罚和厉行问责打击措施。开展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重点检查措施,完善危险货物运输“电子运单”管理制度,强化驾驶员、押运员及车辆动态监管,避免驾驶员同时担任押运员等“一人担任多职位”的情况。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尤其农村区域校车的监管工作,要强化安全风险研判,及时发布安全预警和提醒信息,加强极端天气等特殊条件下道路安全管控疏导。严格落实《贵阳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的资质审查与证件核发管理,定期组织网约车服务质量测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网约车平台公司基本信息、服务质量测评结果、乘客投诉处理情况等。完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市场准入、车辆投放、运营服务、考核奖惩等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智能监管体系。推动快递、外卖利用高精地图定位实时判别车辆逆行、闯红灯等违法行为,通过手机或车辆发出提示警告,减少配送行业违法现象。
2、重点场所源头治理
加强客运场站、公交场站、首末站等枢纽行人交通安全管理,合理规划行人通行路径,减少与车辆的交织。从货车生产销售、维修改装、上牌登记、装载配送、出门上路等全环节、全过程,加强货车超限超载源头治理、系统整治。完善超限超载信息共享、联动执法的工作机制,积极试点“互联网 监管”新模式,推动贵阳贵安“四类企业”、“四类场站”安装出口称重设施,并联网运行,落实“一超联治”举措。探索工程工地智慧监管平台应用,加强施工现场工程车辆及挖掘机等车辆监管,落实专人管理办法,严禁违法上路行驶。规范停车场安全设施设置,建立停车场交通安全隐患主动发现及上报机制,推进公交车、危化品运输车辆、重型货车等重点运输车辆停车场规划建设工作,缓解因车辆夜间进场难、占用城市道路停车导致的安全风险。结合近期“一校一策”整治行动,实施“安全上学路”道路提升工程,综合应用交通组织优化、断面空间重构、稳静化设计、防护设施升级、信号配时调整等措施,提升学校周边路段安全环境。
3、交通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贵州社会信用条例》,加快制定统一信用数据目录、标准和格式规范,依法依规建立权威、统一、可查询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研究覆盖交通行业的交通征信系统建设,推动道路运输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打造交通安全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完善道路运输企业交通安全等级评估,全面落实《贵州省道路旅客运输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贵州省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信息管理,发挥诚信评价在道路运输企业财政补贴、经营许可配置中的作用。贯彻执行《道路运输驾驶员诚信考核办法》,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员评价监管,严格落实各类道路运输人员从业资格限制。提高“信用交通宣传月”推广力度,多渠道建立交通安全信用主题专栏,组织开展宣传活动。
(三)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提升
1、驾驶人隐患排查治理
落实驾培机构备案制度,加强驾驶培训机构监管,依法查处减少培训项目与学时、参与考试舞弊等行为。定期组织考场和系统集中大检查,健全考场管理和退出机制。落实严重交通事故驾驶人考试发证责任倒查机制,督促驾驶培训机构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考试要求。加强职业驾驶人从业条件与培训考试的审核力度,研究适应山区复杂道路特征的培训考试内容,推动面向复杂道路、突发险情的情景模拟式驾驶培训。严格落实客货运驾驶员聘用管理和资格审查制度,建立营运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信息、交通事故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属地、行业管理,滚动摸排重点车辆驾驶人安全隐患,逐一督促整改,提高重点车辆驾驶人审验率、换证率、满分学习率。探索驾驶员指定体检医疗机构审核机制,完善驾驶员体检标准和定期体检制度,制定禁驾疾病清单,细化申报疾病种类,加强医疗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时更新涉病驾驶人清单,调整岗位或通知停驶治疗,加强对瞒报疾病驾驶人的处罚力度,将驾驶人不主动申告、瞒报疾病行为纳入社会征信体系。
2、车辆隐患排查治理
加强机动车生产一致性检查,开展机动车登记查验集中检查整治,严禁为“大吨小标”、非法改装和安全性能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办理登记。加大对违规生产企业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改装、拼装行为。持续开展“两客一危”、校车、农村面包车、“营转非” 大客车、重型货车、重型挂车隐患排查工作,逐企、逐车造册登记备案,采取源头管控、路面查缉、有奖举报等方式全面提高车辆检验率、报废率、违法处理率。加强“两客一危一重一校”车辆动态监管,提高具有行驶记录功能卫星定位装置车辆的上线率、轨迹完整率,开展重点车辆动态速度控制器、驾驶行为监测应用。针对贵阳贵安农村“三车”事故多发问题,积极组织村支两委及“两站两员”入户排查无牌无证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车,形成隐患车辆台账,督促限期办理注册登记、申领牌照。加强摩电注册登记“放管服”工作,实行摩电车辆售前集中查验,预先制作悬挂号牌、购置车辆保险,利用乡镇政务服务网点和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摩托车登记、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等上门服务。参照《贵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研究非标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方案,鼓励生产企业、销售商采用以旧换新、折价回购、公交卡置换等方式逐步回收,全面推动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电动自行车淘汰置换。
3、道路隐患排查治理
基于“六合一”平台梳理面向交通事故深度分析的数据需求,制定人、车、路、环境和管理等多个维度数据的采集录入标准。建立交通伤亡事故隐患点段多部门联合排查治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整改时限,滚动编制全市各区(市、县)道路交通安全改善专项规划,形成年度实施方案。持续实施重大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三级督办机制和一般隐患销号制度,形成隐患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建立整改效果后评估机制,加强闭环系统管理。深化路警联勤协作机制,推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者、公安部门、路政部门共同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处置突发事件与交通事故以及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督促市、区(市、县)公路部门加强对管属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侧险要、视距不良、凝冻及团雾等危险和隐患路段综合治理,确保2025年前完成重要运输线路、农村公路重点路段生命安全工程规划建设。研究街道(乡镇)建立常态化道路安全隐患微治理工作机制,将小型、单一的安全隐患纳入街道(乡镇)小型基建工程立行立改。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服务作用,强化隐患识别、风险管理、安全评价、安全培训、检验检测等专业技术支撑。搭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平台,实现政府、企业、部门及社会服务组织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4、企业隐患排查治理
研究运输行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办法,聚焦安全生产风险特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动态开展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联合大检查,建立并实时更新企业、车辆和驾驶人信息,及时清理隐患车辆和驾驶人。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市民公众监督作用,鼓励全员参与事故隐患举报。将整改和督办不力的单位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快落实网约车、共享出行、互联网货运、外卖快递等交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体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四)道路交通设施安全保障水平提升
1、高速路设施保障
完善高速公路长大下坡等路段事故避险设施建设,加强二次事故防控能力。推进交通安全防护设施升级,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结合交通安全实际情况,提升路侧护栏、出口分流端缓冲设施的防护能力,完善护栏端头安全处理。针对部分高速快速标识标牌被遮挡、信息过载、设置位置不合理等现象,要分类、分批、分期推进提质升级工作,优化高、快速路标志信息指引、标线渠化诱导。结合贵阳贵安地势地貌与气候特点,在长大桥隧、团雾多发、施工作业区路段、事故易发等高风险路段,试点温度、湿度、能见度检测装置应用,及时侦测道路环境发现路面水膜、结冰、大雾、暴雨等气象条件,提前采取交通安全警示信息发布和安全诱导服务,提醒驾驶员道路情况,实施动态通行管控。提高超速抓拍设施覆盖,推进高速公路急弯长下坡路段的定点测速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超速执法盲区路段的区间测速设施及告知标志。加强收费站超载检测及规范管理,推动称重设备联网,强化数据资源共享和联合惩戒。
2、普通公路设施保障
加快贵阳贵安各等级公路新、改扩建,提升高等级公路占比。结合贵阳贵安山多雨日多的自然条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积极将地方公路建设标准技术运用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中,充分考虑和预见各种道路使用者失误的可能和其他极端情况,提早实施干预措施,提高容错率。强化国省道路侧险要路段、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要路段路侧护栏标准化设置。加强路侧护栏巡检,及时进行设施维护和更换。优先推动设计时速快、交通流量大、易发生正面碰撞事故路段中央隔离设施建设,规范设置中央隔离开口位置、大小、数量。加强城镇化、穿村过镇路段交通安全管理,按照城市道路标准配置交通标志、信号灯、机非隔离、路灯等设施;加强路段速度管理,完善限速标志和强制减速设施,减少速度差。排查治理公路平交路口和沿线开口安全隐患,规范安全设施和安全视距。持续开展交通流量较大、事故多发的穿村过镇路段综合治理,提升交叉口渠化设计标准。
3、农村公路设施保障
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开展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加强新建、改扩建国省道与沿线主要村道口一体化设计,确保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一体建设。推动农村公路“一灯一带一牌”覆盖提升,逐步减少不设置任何交通管理和安全设施的“光板路”高风险路段。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制度,深化市场化养护工作,压实养护管理责任,强化对农村公路平交路口、村口及重要路段道路交通设施的属地管养。加强农村道路科技装备应用,在交叉口、急弯陡坡等事故多发点段设置监测预警设施,通过声、光等警示来车、注意会车、弯道等危险。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监管云平台的实际应用,加强农村道路隐患动态排查、信息收集、及时治理工作。充分发挥“两站两员”作用,加强乡镇农村客运场站管理,完善农村客运沿线道路的安全设施,同时满足消防救援车辆通行需要,解决农村客运源头安全管理薄弱问题。
4、城市道路设施保障
强化贵阳贵安内外道路网一体化规划设计,完善路网等级结构,保障路网合理衔接,细化并严格落实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建设主体工程“三同步”制度,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实现各履其责、分工协作。加快重要节点交通组织设计提升,分类分级制定改造计划表,通过优化路口交通组织、增加安全设施、调整信号配时方案、增加违法行为抓拍、完善标志标线以及其他微创新手段提高交叉口安全保障。推动中环、二环、贵安大道等快速路通过工程改造、交通管控、标识诱导等方式解决部分匝道存在的安全风险。制定全市道路建设改造实施细则,统筹城市道路占用挖掘时序推进计划。加强施工企业交通疏解方案及施工期交通安全保障设施设置情况审查,充分考虑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畅通与安全需求,强化竣工审批阶段交通设施恢复情况验收。推动交通安全设施全周期管理,持续推动在用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的规范性、合理性排查整改,优化道路出入口路面车道线设置,改善照明及行车视距条件。完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结合贵阳市公交都市建设,通过“四网”融合、公交线网优化等举措持续开展贵阳贵安公共交通提质引流工作,吸引更多居民向集约化的公共交通出行转变,优化城市交通整体出行结构。持续推进“一圈两场三改”与《贵阳市中心城区停车场规划》的贯彻落实,优化停车布局,改善核心区停车难、停车混乱的现状。
5、非机动车通行保障
开展贵阳贵安非机动车道建设与交通组织研究,根据各区域实际道路条件、出行需求等,分区域分道路等级制定贵阳贵安非机动车道建设标准、交叉口组织方式。结合重点片区交通综合治理、轨道施工、道路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建设非机动车道,并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移交,逐步缓解贵阳贵安非机动车道缺失问题。鼓励道路空间与街道、建筑退线空间融合发展,强化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一体化设计。推进路侧非机动车停放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停车桩以及机械式自行车停放设施建设,规范自行车停放管理。研究立体过街设施(天桥/地道)非机动车坡道改造可行性,完善立体过街助动设施,优先打通骑行需求较大、通勤路径上的断头路,逐步消除非机动车道断点。
6、人行基础设施保障
系统优化人行过街设施布局,推进主城区高密度开发区域、慢行过街需求集中区域及重要干道沿线立体过街设施建设,结合新建地铁站厅等地下通道完善过街设施,提高人行天桥/地道升降电梯或其它无障碍设施配备。定期对道路上的行人过街设施进行排查、维护,保障人行横道线在夜间和天气状况不良等情况下的可见性。完善贵阳贵安慢行导向标识系统建设,研究统一设置要求、信息内容、规格样式,指导各区(市、县)打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贴心友好、简洁美观的慢行引导标识。提高干道超速检测覆盖面,在人流量较大路段、行人事故多发路段实施夜间安全速度控制。交叉口信号周期设置应“效率与温度”并重,结合道路过街距离,合理保障行人过街时间,在学校、医院等区域周边交叉口需对特殊人群予以人性化关注。在行人过街需求较大、双右转车道以及右转重型车辆比例较高的交叉口,试点右转灯控或必须停车确认安全后再通行策略,提升路口过街安全。提升人行过街设施智慧化应用,强化警示黄闪灯、智慧道钉、行人及非机动车检测等主动预警智能设施标准化应用。
(五)道路交通安全科技支撑能力提升
1、强化协同创新和基础研究
鼓励高等院校创建交通规划、交通工程专业学科,为全市道路交通现代化培养专门人才。鼓励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孵化及落地,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科技成果在交通安全治理中的应用推广,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持续动力。
2、前端感知设施建设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智慧管控顶层设计,靶向风险问题,依托云端、边缘算法、算力和前端感知、管控设施,完善智慧交通风险管控策略、模型和应急预案。健全道路前端感知设施标准体系,鼓励在道路新基建和改造提升项目中,增加道路前端感知设施建设,借助新一代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加强道路交通基础数据采集,提高道路异常事件检测能力。推进全市智慧信号灯增加、扩容、联通,升级智能交通管控平台,构建全市智能灯控“一张网”,实现感知、认知、诊断、优化、评价闭环管理。根据《贵阳贵安智慧道路建设技术导则》,推进智慧示范道路与车路协同示范区建设。探索道路设施规、建、管、养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面向道路、桥梁、边坡、隧道等道路安全风险源的智慧监测管理平台。推动智慧枢纽、公交站台建设,实现客流实时监测与预警、智慧公交候车等功能。加强“一站三场”及违法揽客黑站点、非法营运车辆异常聚集区域的视频监控力度。
3、交通安全科技深化应用
鼓励客货运企业在运输车辆中应用盲区感应、辅助驾驶等新科技。推动公交和客货运车辆adas系统安装使用,提高车载智能视频监控、高级辅助驾驶等安防设备安装率,规范重点行业驾驶员驾驶行为,并纳入征信记录。鼓励社会开展个体防护、智能穿戴等非机动车、行人安全防护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推动农村交通安全科技应用创新,深化交通违法发现查处、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在农村地区全面应用。
4、智慧赋能交通安全
开展贵阳贵安交通安全主题数据库研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交通安全大数据跨部门、跨业务、跨行业一体化存储管理。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道路交通安全深度融合与深度挖掘,探索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智慧平台建设,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基层监管网络,形成交通安全工作任务全过程管理机制,加强交通事故数据与各部门相关影响数据关联分析,实现交通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提供动态科学的决策支持。依托贵安新区亚行项目,将“贵阳市交通指挥中心”升级为“贵阳贵安交通指挥中心”,并在贵安新区设置分中心,提高交通统一调度指挥能力。积极推广“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应用,通过网络预约、定制出行,满足农村居民出行需求,特别是赶集日、红白事、农村学生上下学等集中出行需求。
(六)全民道路交通安全文明意识提升
1、完善宣传教育体制机制
构建协同宣传机制,落实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职责及受众群体,充分调动党群组织、政府部门、交通志愿者队伍的职能优势和参与度,形成社会化宣传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道路事故特征及当前交通安全形势,确定交通安全宣传主题及任务部署,督促相关部门(行业)结合管辖范围及业务,共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同时,建立反馈评价机制,基于舆情数据制定量化考评标准,开展宣传活动效果民意调查,广泛收集社会意见反馈,对宣传工作全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形成“策划实施-评估-改善”的良性循环。
表1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相关部门职责与受众群体
性质 |
部门(组织) |
宣传职责 |
受众群体 |
政府 部门 |
市交联办 |
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宣传教育计划,督促各部门和单位积极履行宣传责任和义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
全社会群体 |
市交通委员会 |
监管重点运输企业、车辆、驾驶人 |
运输企业 职业驾驶人 | |
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贵安新区公安局交警支队 |
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民警业务培训、车辆监管、驾驶人监管 |
全社会群体 | |
市政府新闻办 |
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报、新闻、热线电话、广告等宣传载体作用 |
全社会群体 | |
市应急局 |
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教育 |
全社会群体 | |
市教育局 |
会同公安交警部门组织学校交通安全实践活动 |
学生、教师 | |
市文旅局 |
会同公安交警部门,深入旅行社、景区等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旅游、包车人群 | |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会同公安交警部门,组织施工单位、建筑务工人群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
施工单位与人群 | |
企事业单位 |
驾校 |
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驾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机动车驾驶学习人群 |
道路运输企业 |
配合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公安交警部门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职业驾驶人 | |
学校 |
配合教育局、公安交警部门开展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学生、教师 | |
大型工厂 |
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企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在厂工人 | |
社会团体 |
运输行业协会 |
配合交通运输部门、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企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职业驾驶人 |
保险协会 |
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保险购买者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机动车驾驶人 | |
公益组织 |
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全社会群体 |
2、丰富道路交通安全文明宣传形式与内容
建设一批集成新型科学技术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安全驾驶模拟训练装置、交通事故案例立体警示教育系统、醉酒状态体验装置等系列新设备,增强宣教活动的体验感、互动感和趣味性。同时,依托现有交通服务设施和业务窗口,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提升线下宣传场所的覆盖面。打造贵阳贵安交通安全宣传门户网站及移动学习应用平台,设置面向不同受教群体的交通安全学习专栏,提供系统性、针对性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资源。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丰富宣传渠道,以逐步扩大核心受众群并提升受众粘性为目标,构建交通安全话题“朋友圈”。针对在校学生、老年人、职业驾驶人、企事业单位员工等不同群体,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综合研判各年龄段、各行业群体的认知习惯、出行特征、时空特征等因素,编制系列交通安全宣传图册,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等交通安全实践活动,做到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群体、不同交通行为“全覆盖”,提升交通安全宣传的精准度与实效性,并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纳入学校教学、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3、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应用农村广播系统(大喇叭)、区(市、县)电视节目及微信群等渠道,利用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电商服务站、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等场所,做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阵地。紧盯农村留守的“一老一小”,针对老年人、儿童、青少年的认知习惯,主动从乡土中寻找解决办法,借助文艺下乡巡演等活动,以贴近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交通安全知识传递出去,确保入脑入心。充分考虑“新农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特点,推动将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精准推送,引导自律自治。聚焦农村地区轻型货车、三轮车与拖拉机违法载人、非法营运、无牌无证驾驶等易发多发违法行为,开展精准化宣传,强化农村地区常用交通工具、典型出行场景、主要生产生活的安全驾驶和出行学习教育。
4、创造交通安全文化社会氛围
深化交通安全公益宣传,开展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微电影、微视频等文化精品创作,进一步增加免费向市民发放公益宣传画册、反光背包、反光背心、头盔等公益活动。将“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与日常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有机结合,启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宣传窗口,通过举办专题晚会、制作特别节目、组织文明交通巡演等,进一步提升“122”的社会认知度。打造交通安全“贵阳贵安”名片,开展城市交通安全宣传标志及口号征集、“无记分有奖励”、交通安全示范企业与社区创建等活动,构建具有贵阳贵安特色的交通安全社会形象,逐步形成深入人心的交通安全文化品牌特色。
(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提升
1、落实交通安全监管责任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坚决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贵阳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级道路交联办统筹组织、指导协调、督查考核职能作用,严格落实联络协商、工作会议、联合执法、分析通报、调研指导、警示约谈、督查考评等工作制度。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职责规定。机构编制部门要明确各有关部门交通安全工作职责并纳入部门“三定”方案,进一步厘清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的关系,形成监管边界清晰、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和监管合力。负有交通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交通安全和职业健康日常管理。要进一步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完善“两站两员一长”的管理办法,细化政府部门、综治部门、村居两委责任,研究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资金长效机制并把农村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保障工程纳入当前民生工程和教育工作的重点。
2、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持续开展道路运输、驾培维修、交通建设工程及路政板块“双随机”检查工作机制,动态调整交通运输各板块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与执法人员名录库。推动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要求,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制度和责任,规范道路运输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贯彻道路运输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禁入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
3、强化考评与责任追究
提升道路交通安全评分在安全生产、“平安贵阳”、乡村振兴、文明城市、文明示范村等工作考核中的比重。构建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面向全市各个街道(乡镇)的月度道路交通安全指数考核及定期发布机制,强化交通安全形势监测预警,督促街道(乡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落实责任监管警示约谈管理办法,构建“分析通报-调研指导-警示约谈限期整改-督查考评”的责任督导和追究制度工作闭环。
(八) 道路交通安全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1、完善社会治理制度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社会治理领域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权责明晰、奖惩分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行政执法社会监督机制,促进执法规范化水平提升。推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参与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重大决策制定、评估、考核全过程。加强基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健全社区、村组管理,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与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网格管理立体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2、提高协同共治与创新研究
建立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行业需求引领、有效分工协作、科技创新支撑的新格局。促进涉及道路交通管理各要素的单位、企业、社会团体、专家组建行业协会,为政府部门管理与决策提供咨询,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推动成立贵阳贵安道路交通安全大数据创新研究实验室,系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体制机制、科技信息化应用、事故原因关联分析等研究工作,形成一批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的产学研成果。充分发挥救援、医疗、清障等资源优势与重要作用,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社会责任。鼓励道路运输、高新技术、保险企业发挥榜样作用,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公益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和开展交通安全公益活动。制定交通安全产业培育发展计划,加快交通安全大数据挖掘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产品供给水平,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3、促进主体自治自律
持续开展贵阳贵安道路交通文明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企业创建工作;建立常态化公众参与机制,搭建信息沟通、意见表达、决策参与、监督评价、舆情分析与引导为一体的道路交通安全公众参与平台。完善贵阳贵安交通违法违章线上举报机制,持续依托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对交通违法举报平台的推广使用、限制条件等进行宣传和解读,实现市民举报、执法部门审核处理的良好运作,形成全社会共管共治新局面。推广主要经营性餐饮、酒吧、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针对酒驾、醉驾的文明劝导及举报工作,完善涉酒驾驶有奖举报机制。加大政府引导、支持交通安全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力度,明确志愿服务的范围和志愿者权利义务,吸纳青少年和各类专业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依托各类交通安全培训基地和交警业务培训,针对志愿者的特点和需求定期举办理念、精神、技能、纪律等方面的系列课程培训,帮助志愿者掌握服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志愿者的自我认可感和归属感,扎实推进志愿服务,提高志愿者在交通秩序维持、安全引导方面的参与度。
(九)道路交通事故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1、深化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长效工作机制
各区(市、县)公安机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定点医院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交通事故紧急医疗救治网络和联络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公安机关主动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同救援定点医院的沟通,保障紧急医疗救治工作便捷畅通。持续推动各县(市)公安机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并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任务措施。通过与市、县两级合作医院定期组织联席会议,交流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经验,促进警医双方的理解合作,共同提高交通事故救援效能。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应急联动合作机制和事故快速疏散联动机制,形成快速发现、及时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四位一体”联动工作办法。
2、提高事故救援处置效率
依托警医联动机制,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积极为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援、救护车辆提供通行、违法处理等便利。加大对120急救车避让机制的宣传力度,规范紧急情况下特种车辆在公交专用道、应急车道的优先使用权,推广未合理避让急救车抓拍系统应用,持续深化交警铁骑与120急救车间的联动,加大对机动车在应急车道内违法行为的处罚。针对偏远山区与高速公路等路线长、离主城区较远的特点,逐步完善基本破拆工具和医疗急救设备的配备,不断增强出警警力的现场救援水平。研究制定贵阳贵安空中救援实施办法,明确空中救援启动机制、收费标准等内容,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购买保险、个人支付等多种途径,保障空中救援资金来源,实现空中救援平民化,及时补充地面救援不足。落实院前事故分级检伤机制,推进急救分级调度工作,依据事故损伤严重程度实现智能化调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故伤员安全转送至适当医院进行有效救治。加强院前与院内的信息互通,建立科学、高效的创伤急救体系,采用先进、实用的诊疗技术,并组建高效协作的综合救治团队,优化院内交通事故救治流程,缩短院内接诊时间。依据《贵州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推动“预担保、快抢救、后付费”运作模式,进一步畅通交通事故伤员急救渠道,有效防范因事故返贫或致贫。
3、提升应急救治水平
持续开展交通事故定点医院建立,制定伤员救治信息通报反馈机制,强化救治进展跟踪和救治质量评价,研究医院定期考核评估及准入退出机制。加大icu、ct仪等基础医疗资源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投入,持续完善市、区(市、县)重伤救治医疗专家库,落实基于“互联网 ”的区域医疗共享机制,利用远程医疗救助模式,加强专家跨院诊疗工作机制及方案落实,统筹整合区域医疗资源。鼓励各地急救中心和医院积极开展针对交警辅警的急救相关知识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交警辅警组织抢救受伤人员能力。探索将应急救援常识和自救互救相关知识纳入驾驶人考试、满分学习等阶段的必学必考内容,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利用“两微一抖”等多媒体平台,普及应急救援常识和自救意识,加强社会公众、驾驶人和一线执勤人员应急救援技能学习,鼓励企业、学校、驾校、交警部门联合急救中心开展基础急救知识培训课程,提高现场急救能力。
4、提升应急救援联动管理能力
依托贵阳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研究市-区(市、县)两级道路交通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打通警医信息系统壁垒,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应急管控方案的快速生成与决策优化,形成数据一图预警、预案一键生成、资源一网配置、信息一秒推送的应急管理调度指挥新格局。推进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健全部门间应急装备共享机制,补齐应急物资储备短板,积极试点锥桶自动布设回收、事故现场远程预警机器人、一体化闯入报警设备等新技术应用。完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事故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安全事件等交通应急预案体系,模拟不同场景可能的突发情况,加强针对性应急处置演练,制定便于操作执行的处置流程,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演练和考评。加强涉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初期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培育市场化、专业化应急救援组织,鼓励公益组织、保险行业等力量参与道路交通应急处置与救援。加强对急救一线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保护,完善安全知识培训和反光锥、反光背心等安全防护设施配备,避免二次事故风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筹作用,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规划实施组织机制,协调解决实施中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点问题。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三个必须”原则,高度重视交通安全体系建设,根据本实施方案确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细化进度安排与责任分工,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二)加强队伍保障
各地区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所属行业领域的规范化执法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执法行为、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等。完善道路交通监管队伍保障机制,保障监管队伍力量配备与道路里程、机动车数量同步增长,改善一线监管人员执勤执法条件。要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及培训机制,通过与行业院校、企业合作,持续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引入安全生产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形式聘请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加强对科技执法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开展重点岗位资质培训和特种技能培训,提升监管队伍素质。
(三)加强经费保障
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要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明确资金支持方向,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实体化运行专项经费保障,各地按照不低于人均2元的标准保障经费投入;经费保障确有困难的地方,可适当调整至人均不低于1元。建立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一致的经费保障体制,优化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加大保障下倾力度。引导道路建设、道路养护、道路运输、保险等相关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建设。
(四)加强考核评估
各区(市、县)政府要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与激励约束制度,制定实施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监管,及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结合行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重点评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适时对规划范围、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将组织有关部门在2025年、2027年分别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全面评估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员保障、装备保障、工作成效等方面落实情况。综合运用考核、激励等措施,引导各部门、单位扎实推动规划落地。